4月13日上午,“第三届中国(东疆)航运产业周暨第七届中国海事金融(东疆)国际论坛”在津开幕。当前,全球经贸产业链重构,航运市场复苏趋势明显,新兴周期浮现,航运业转型发展的“智”变与“绿”化趋势明显,海事金融支持航运业智能低碳化转型力度不断加强。
数智化变革持续加深
(资料图)
一款产品能覆盖多式联运产品与定制化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统一的服务界面及全程可视化的服务;机器人自动识别、处理订舱平台订单,订舱效率提高30%以上;智能闸机实现24小时无人化的进出闸机登记,时间测算时长由1分16秒一车缩短为39秒每车;智能验箱平台产品检测率达到95%以上,箱况、箱型识别率达到95.7%以上,并且不受天气的影响……这是中集世联达物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数智化发展的真实场景。
“面对国际物流业务链条长的情况,公司致力于在各个环节的数智化应用,提高物流的效率与安全性,降低物流成本。”信息技术部韩雯总监介绍。
中国航务周刊总编辑陈宏兵在分享航运企业数智化变革带来的深远意义时指出,“港航物流业的创新成果为供应链安全稳定提供坚实支撑,以智慧港口、智能船舶等为代表的技术和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整个行业的运转效率;新技术、模式带来的流程重塑让行业整体服务质量显著提升。”
此外,政府部门提供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要求相适应的口岸营商环境与智能化服务也助推了航运业的创新发展。
全球估价技术委员会杜连莹在介绍海关“放管服”改革措施时表示,海关及时跟踪重点项目、工程,实施量身定制的海关监管模式,对于保税加工的出口企业实行电子监管模式;对企业进行培训指导,助力其享受优惠政策。
“天津单一窗口是天津市政府投资建设、上线的第一批窗口,现已连接了水运、空运、公路和铁路口岸,实现了特殊监管区域、自贸区域以及跨境电商等各类区域的信息共享;将生产贸易仓储物流电商和金融各环节进行串联,为国际贸易各相关方互联共享信息提供平台支撑服务。”天津市商务局卢杉主任说。
“数智化变革虽是大势所趋,但不管是整个行业还是具体的企业,均面临着障碍和阻力。”陈宏兵在会议上表示,在信息共享与共同价值打造,数字生态圈建设过程中不同环节的不同诉求,信息化时代标准的建设等方面显然还存在分歧,需要群策群力,共同优化。
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国际海事组织大使徐祖远认为,港航产业智能高效发展还面临挑战,比如建设智慧港口,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流程的重塑等,是一场重大的变革;船舶的智慧化,涉及整个产业链条,从制造到应用,每一个环节的衔接都要有相应的规范;如何把握转型的主动权,标准应该谁来制定,大型港航企业的技术生态圈有没有合理容纳中小型企业的需求等都成为未来面对的重要课题。
低碳化浪潮不可阻挡
2022年我国发布了《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明确开展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并在新能源载运装备和绿色智慧交通体系建设方面列出了任务清单;IMO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明确提出,国际航运业碳排放强度到2030年要比2008年降低40%,到2050年要比2008年降低70%;中远集团最近与法国达飞集团和上港集团共同签署关于开展港口船用绿色甲醇供应合作的备忘录……一系列推进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出台,这触发了航运企业、金融租赁企业等相关方的“绿色嗅觉”。
“航运企业已经开始在新燃料探索、零碳排放船舶订造等方面有所行动,应对挑战。马士基、达飞集团、中远海运等头部班轮公司已经将新型燃料船舶,比如甲醇动力船作为新造船的首选,目前,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中有一半公司都在订造这类船型。”徐祖远介绍。
“在我们能力范围之内将做更多绿色船型,2022年,ESG船占到我们所有船队去年投放项目75%以上。”纽航融资租赁(海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佳峰表示。
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孙剑锋副总经理在论坛中透露,招商轮船全球首艘双翼动力新帆船于2022年9月24日在大连顺利交付启航,该船风帆装置使用预计将实现年平均节油量超9.8%,综合性能指标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近期还下单了甲醇双燃料动力滚装船,为实现零碳船舶做出积极行动。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在建的甲醇动力集装箱船是68艘,合计运力93万标准箱,占手持订单的比例是12%。2022年全年液化天然气、甲醇等替代燃料全国订单进一步增加占到同期新造船订单64%,远高于2019至2021年平均30%的比重。
数据表明,航运产业能源转型问题成为低碳绿色发展浪潮中的重要一步,但同时孙剑锋副总经理就绿色能源问题也表示了担忧,“全球范围内能源供不应求,价格高起,又因技术和产业结构制约,短期内新型绿色产源不足,供应链不畅,终端应用场景不广等因素也预示着航运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面对困境,未来船舶脱碳新技术现状是什么?这些技术将如何发展?上海船舶设计院创新中心主任、智能船舶专家李鑫认为,从船舶目前发展角度来说,船舶本身将从燃料层面解决减排,LNG船、甲醇船还在研发氨燃料船。目前为止,将来用甲醇碳综合甲醇用以解决温室气体零碳排放,最终走到氨或者氢的技术还不成熟,甲醇有望成为未来十年或者十五年中国过渡燃料。从船舶设计本身来看,从基础技术包括风通、风帆、气膜减阻这些外围手段减少船舶的阻力,提高船舶效用,这是船舶本身需要解决的。
海事金融向“绿”赋能
根据世界银行预测,氢、氨等零碳原料的广泛应用将为世界市场带来超过一万亿美元的融资需求。金融和银行业作为海事事业的“万业之母”,是商业服务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近些年,海事金融发展特点之一就包括向“绿”倾斜的力度不断加大。
近两年工银金租为中国制造船舶共提供230亿元人民币融资,船运规模367艘,其中三分之二是国内船厂建造,其中不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绿色环保,以及中国首创船舶。
“中国进出口银行目前提供融资贷款接近500艘船,从领域来看,首先船舶建造领域,主要是针对船厂为骨干船厂提供融资,船型来看重点支持高端船型、绿色环保船型、首次建造船型。”中国进出口银行班永陟表示。
“公司内部在绿色低碳方面进行政策方面倾斜,会顺应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趋势提高绿色资产,包括船舶和非船舶资产在内的比重,对于绿色项目审查公司内部审查优先给予绿色通道,让绿色项目快速地通过工商审批。”浦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航运事业部营销总监张骏介绍。
同时,浦银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相应的绿色团队和绿色部门,专门做绿色项目,一方面补充人员绿色知识方面结构,另一方面向国际先进机构进行学习,了解业务战略发展方向,加大“绿色产业”支持力度。
徐祖远认为,港航和金融相辅相成,在未来,金融业仍要主动融入海事与主动作为,共同推动港航业朝着安全稳定、智能高效、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一方面,金融业要加大对绿色智能船型、绿色智慧港口、绿色高效模式的融资力度,通过融资租赁、融资授信、直接贷款等方式支持船舶订造、港口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引导智慧绿色船舶,为符合这一要求的项目提供更为优惠的融资条件,减少对于落后产能的扶持,有效推动企业主动选择新技术、新模式。
同时,港航业和金融业要构建一荣俱荣的合作共赢联合体。金融机构不仅为航运业提供金融、保险、经纪等服务,还要参与到代表未来的标准制定、技术开发、问题研讨、方案制定、方向选择当中来,实现借贷双方的信息匹配和供需匹配,共同打造港航价值体系和指数体系。
此外,港航业有安全稳定、智能高效、绿色低碳的新趋势,金融业也有集中化、数字化、平台化、场景化等趋势,因此,二者在信用体系建设和新兴贸易领域的业务转型开拓上具有合作的空间和潜力,努力打造互为依托的转型升级路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