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南界石镇和平社区,有一条横跨界新街,海棠路的老巷子,该巷长度仅46米,却有147级梯步,涉及到周边315户,人口1200余人。然而,由于这条背街小巷建成时间久远,巷里路面凹凸不平,雨后的石梯溜光水滑,出行居民“如履薄冰”,心惊胆战,一不小心就会跌倒。不少居民甚至宁可绕道,也不走此“捷径”。
▲修缮前的小巷石路
(资料图片)
所谓背街小巷,既“背”且“小”,却是城市的文脉和肌理所在,也是紧贴百姓的“最后一公里”,与社区居民的生活舒适度、出行便捷度、安全感息息相关,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对背街小巷的修缮与整治,体现着一座城镇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好比城镇的“里子”。只有“面子”“里子”共同提升,才能切实提升城镇优良环境品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缮前的小巷
群众事,无小事!在接到居民群众诉求以后,和平社区党委书记李欣益立即牵头组织社区“两委”成员,召开由党员代表、居民代表、社区监督委员会成员及部分群众组成的专项会议。决定由社区党委牵头负责,主要经费来源于服务群众经费,联合周边商户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把该小巷修缮工作纳入社区民生重点工作中来。
党建引领,串起“一条心”,凝成“一家亲”
“怎么修,群众说了算,修哪里,群众拿主意。” 修缮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周边居民和商户对该项工作的支持力度。本着“共住共建共享”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利民惠民”的原则。社区“两委”积极发挥党建+网格作用,逐户上门,征求群众及相关商户对小巷修缮实施方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到社区。但经过汇总梳理后,却发现了新的“问题”。
▲修缮后的小巷
原来,海棠路1号居民楼毗邻即将修缮的小巷,居民楼出口处地面老化严重,如果借修缮小巷的机会,由居民自行集资,把居民楼地面彻底改造,将对该居民楼几十户人家出行带来极大便利。
党委书记李欣益找来居住在该楼栋的老党员何辅英,让她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何辅英二话不说,年近七十的她,不顾年事已高,挨家挨户上门宣传,呼吁热心居民支持,为建设自己美好家园出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她不懈努力的影响下,海棠路1号有28户人家主动站了出来:楼下的事就是自己的事,这钱,我们掏!周边商户们也积极响应社区号召,慷慨解囊,用实际行动支持小巷修缮工作。
齐心协力,共建民生“幸福巷”
“以前巷子里到处破破烂烂,现在道路修好了,梯坎也整整齐齐,巷子两边也刷白了,又干净也很亮堂,住在这里特别舒畅!”看着几十年的老巷子被翻新改造,居民王阿姨开心地说道。
▲147级梯步全部换上防滑青石板
经过一个月的施工,这条老旧小巷成功换上了“新衣”,一条硬化平整、铺满防滑青石板、两侧洁净亮白的巷子跃然眼前。5月26日,社区党委书记李欣益带领党员、居民代表,监督委员会成员、居民小组长,以及施工方代表一行对小巷的修缮工作进行现场验收,周边居民及路人见状,纷纷竖起大拇指:这事儿,办得好!
老巷子的成功修缮,极大程度提升了当地居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过往群众从此不再绕路而行,回家的路更为顺畅通达、安全便捷。此时群众一句“办得好”,是对社区工作的最大认可。
点亮群众“微心愿”,推进社区“大治理”
群众的需求,就是社区工作努力的方向,群众满意与否,是检验社区基层治理工作成效的标尺,为群众办事,不能只顾“面子”,不抓“里子”,做好关乎群众的每一件小事,满足一个个“微心愿”,坚持一点一滴、积好尺寸之功,以小见大、循序渐进,是和平社区开展精细化基层治理工作的“法宝”。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近年来,和平社区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基层治理的组织体系,在党委书记李欣益的带领下,社区“两委”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将社区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末梢”,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居民自治、党建联盟的方式,有效进行解决,深度优化“党建+”模式,构建社区治理新格局。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张释月
编辑:王光建
责编:秦雨
审核:宋岩
上一篇 : 全球热消息:荣耀MagicBook X 16 2023笔记本发布,首发3699元
下一篇 : 最后一页